校长 张洪田——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 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踔厉奋发 攻坚克难努力开创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校长 张洪田(2024年3月29日)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天,我们共聚一堂,隆重召开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我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一、2023年工作回顾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发展史上重要一年。面对职业本科教育改革试点重任,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迎难而上。一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杨秀英理事长坚强领导、学校理事会正确决策、校党委领导监督和校行政有力执行下,秉承“科学、务实、厚德、创新”校训,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办学理念,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和重点产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新举措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党建工作新路径,确立了党委对思政工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全面开展“三全”育人体系和“三圈”育人管理模式建设,建立6个校外思政实践教育基地,持续推进思政课程改革,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探索“思政+艺术”创新工作模式,按标准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定向赋能,以实际行动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二)引育并举,师资队伍建设达到新水平紧密围绕职业本科合格评估工作要求,多措并举充实师资队伍数量,优化专任教师结构。2023年,学校在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全国民办职业本科大学排名第一。2023年共引进高职称、高层次人才263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110人,银龄教师113人。专任教师结构持续优化,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436人,占比30.8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86人,占比62.61%,博士学位教师239人,占比16.89%;“双师型”教师712人,占比50.32%;实施学历提升计划,定向培养全日制博士10人。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2023年培训4400人次。师资层次结构得到改善,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修师德、塑师风,做有人格魅力的好老师”主题教育活动,2023年评选出校级师德师风先进集体8个,师德师风先进教师27名。成功认定31名教师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王月雷教授入选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计划;杨静教授获“海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朱以龙同志获第二十九届“海南青年五四奖章”;余正同志入选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建设名单;王有生同志入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GAP专家工作组成员。有54名中青年教师分别被海南师范大学、延安大学聘为兼职专业硕士生导师。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成绩优异,获省级以上奖项226项。(三)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亮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以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获批2023年度海南省教改项目58项,其中重点项目7项,同比增长60%。参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职教力量”主题展览会。创新开展冬季小学期教学,邀请专家授课36人。修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严格落实三级听课、评课制度,完善学生评教体系。围绕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完成2023级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与修订工作。推进产教融合,组织团队进入108家企业开展全面调研。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组织学生参加13项创业大赛,获奖58项。制订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立项百余个训练项目,承办了海南自贸港创业大赛。教材建设取得新突破,年度校企合作教材立项建设项目26部、出版13部,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部。作为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正式揭牌。与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成功举办第一届南海智能科学技术发展论坛;首次承办国家级比赛——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高质量完成承办海南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研修班、海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长研修班任务。(四)突出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提升贯彻落实《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岗课赛证”融通,建立人人参赛机制,将职业技能证书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出资支持学生每个学期通过参加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或职业素养证书。2023年对在校生开展免费职业培训7569人,组织在校生省级职业技能认定考试27次。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组织开展了3批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课程开发工作坊培训,参训教师达232人次,通过课程达232门次,目前共建成600门产教融合型课程。推动服务育人,增加二级学院维修服务、就业服务岗位,提高宿舍服务、就业服务保障工作质量,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发挥资助工作育人功能,保障资助政策落实落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创办“迈雅河讲坛”。学校制定了《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实施办法》,系统推进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三全育人”机制建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2023年学生技能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1405项,省内数量第一。设计学院2023级胡永超同学被授予2022—202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并获得“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56名学生考取了国内外知名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就业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势头。2023年全日制本专科新生共报到12742人,率先探索职业本科单独招生试点工作,面向省内中职院校开展8个专业的招生试点。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97.34%,留琼率66.25%。(五)聚焦需求,学科专业建设实现新突破落实教育部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意见,制订了《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坚持需求导向,根据海南4大主导产业及13个重点园区发展的需求优化调整专业,锚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求,办优办强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专业,以双高建设带动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现特色发展。2023年,获批海南省首批产业学院海南航运产业学院、牵头组建海南省信息产业职教联盟。信息工程学院与国海信通(海南)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IT智能化产业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与京博(海南)新材料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现代绿色化工产业学院。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校级特色重点建设学科。16个本科专业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审;双高建设、提质培优任务工作持续推进。2门课程被认定为第七批海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重点学科建设与专业硕士授权单位建设任务完成年度建设目标。(六)协同创新,服务社会能力登上新台阶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成立了物权数字化研究中心、海南自由贸易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等15个校级研究基地,制定了以成果为导向的科研经费支持政策,2023年发表学术论文571篇,出版专著29部,专利52项。获批省委首届“南海新星”人才项目立项3项,省自科基金项目4项,省社科规划项目7项,思政项目1项,教育厅科研项目9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9项,承接各类政府招标委托项目11项。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到账经费分别为500万元和4500万元。学校履行职业培训职责,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考点,获批增加高级职业技能认证14类,共拥有58个职业工种,141项证书考核认定权。2023年共开展技术技能培训6万余人次,其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培训5000余人次,在省认定机构工作质量评比中获“优秀”等级。(七)以评促建,学校治理水平达到新高度按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成立了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和六个评建专项组,建立了迎评工作责任制,推进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了教学质量管理力量。承办了全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座谈会。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制度体系,优化工作流程。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规范校内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开展学校相关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共改进管理文件130个。优化资产管理,组织实施资产清查及产权登记工作。强化内部控制,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依法治校深入推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多举措提高服务质量,成立学生宿舍自治管理委员会,开通校内“海科123服务平台”。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推动建设平安校园。(八)加大投入,办学条件建设取得新进展2023年,新增校舍面积78150.98平方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经费6423.95万元,新增实训实验室43间,新增图书51.66万册;建设了学校安全及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图书馆、学生公寓进行改造,增加阅览座位至9000个,其中电子阅览座位360多个,实现WiFi全覆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云龙校区二期207亩用地转性有重大进展;增加了后勤保障人员编制数量和维修经费预算,为教职工发放住房补贴,普调教师工资,2023年工资福利、社保公积金增长近53%。专职辅导员、思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不断提升,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教育教学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在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2023年教学日常经费投入排名居全国民办职业本科大学首位。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困难学生绿色就业支持通道。关心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组织全校教职工体检,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工程,着力解决全校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师生员工满意度。学校的办学实力持续提升,在中国科教评价网(金平果)和中国校友会发布的职业本科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位列民办职业本科大学第一,获“2023年度中国职教榜样品牌”“2023年度综合竞争力品牌高校”“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大学”等荣誉称号;参加全国数字教育产教融合联合体,成为副理事长单位。牢固确立了在同类院校中省内领先、全国前列的地位。各位代表、同志们: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一年,我们克难奋进,砥砺前行。我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海南自贸港的发展需求,始终坚持紧扣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始终坚持立足校情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坚定不移面向行业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定不移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2024年1月12日,海南省政府副省长谢京来我校调研,对海科大改革发展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她表示省委、省政府要加大支持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高质量发展力度,使学校更好地发挥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引领作用。这让我们全校师生倍受激励和鼓舞!过去一年,成绩显著,得益于党中央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工委的坚强领导和省教育厅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杨秀英理事长和学校理事会的正确决策,得益于学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保障,得益于全校师生员工栉风沐雨、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各位代表,向全体师生员工和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新的一年,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对标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高水平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对照“十四五”学校发展的定位和目标,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校校园功能有待完善;师资队伍结构需要持续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不断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国际化办学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解决。二、2024年主要工作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的开局之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全校上下要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2024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现代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努力打造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五金”新基建;深化科教融汇,着力建设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的“产科教”一体化平台;聚焦双高建设、职业本科试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等重点任务,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核心能力,持续提升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模式。高质量推进“十四五”规划建设任务,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自贸港背景下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大学征程中取得新成就。2024年主要工作目标:建设国家级职业本科示范专业2—3个,省级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4—6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大学生竞赛获奖1500项以上,保持同类院校前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组建现代产业学院6—8个,建设产科教一体化平台6—8个,新增省级重点科研平台2—4个,发表国际学术论文300篇,获批专利100项,出版著作教材50部以上。国家级科研立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实现零的突破,争取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引进博士师资80人以上,报到新生人数10600名,就业率90%,留琼率62%以上。今年学校重点推进以下方面工作:(一)铸魂育人,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2024年,学校党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突出政治领航,凝心铸魂育人,聚力强基固本,推动融合发展,推进思政工作守正创新,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用事业发展实绩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理念,大力探索实践具有海科特色、时代特征和示范效应的高职本科院校党建创新发展路径,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双高建设及推动本科职业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二)迎评促建,坚持以评建工作统领全局对职业本科大学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探索构建本科院校分类评估体系,引导职业本科大学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创新举措,在我国史无前例,意义重大。按照学校评建工作计划安排,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宣传发动与学习研讨、校内自评整改阶段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学校还面临着双高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等重大改革发展任务。学校将以迎评促建工作为总牵动,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十大重点任务”和“十项委托项目”,按照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到2024年底,整体评建工作全面达标。2025年将作为试点院校接受教育部专家组正式评估。双高建设确保完成各项任务,顺利通过验收,积极争取进入国家双高计划行列。按照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申请基本条件要求,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及重点任务建设计划,全力推进申硕工作。(三)夯实基础,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师团队学校始终把师资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根基,努力完成“十四五”规划中教师队伍发展规模、结构等各项任务,全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与学校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将党的领导贯彻到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强化师德准则约束,加大考核监督力度,规范师德失范处理程序,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强化教育家精神的高位引领,推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各环节,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大典型选树宣传力度,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加强教师人文关怀。弘扬工匠精神,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用好用实人才引进政策优势,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积极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人才,计划引进博士80人以上。借助“银龄”政策,落实好“南海系列”人才项目。优化师资培养机制,实现分类培训全覆盖,完善教师发展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岗位培训和个性化指导,支持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研修、深造、学历提升。培育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的引领作用,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高水平团队建设。(四)固本强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结合、与地方和政府政策结合、与社会区域结构结合、与个人终身学习结合。充分发挥与高等教育学会、教育部规建中心战略合作优势,加强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建设。坚持“强基固本,立足创新,以赛促教,以教育赛”的教学理念,将“四结合”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完成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聚焦先进制造业、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特色产业集群与特色专业集群无缝对接。以“金专”建设为龙头,强化新时代职业教育“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教材、金基地”建设。力争建设国家级职业本科示范专业2—3个,省级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4—6个。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教育厅教改立项40项左右,质量工程类获奖120项。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强化质量监控系统建设,强化督导职能,畅通反馈机制,保障体系有效运转。加强实训实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专项建设经费6000余万元,增设、扩建一批实验(训)室,着力提升我校实践教学水平。规范实习管理,建立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分类管理机制,完善学生实习企业和岗位标准,把好实习工作“岗位关”“质量关”“保障关”。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企业工程师培训”项目实践,开展学生与企业导师结对子,实施学生技术技能重点培养。面向数字化智能化,积极开展现场工程师等专项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拓展学生各类竞赛优势赛道,预期竞赛获奖1500项,其中教育部认可赛项750项,保持我校传统优势,力争再攀新高。建设打造“三维一体”双创教育体系,建设“创+专+企”导师团、搭建大创项目管理系统、完善海南(青年)公共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争获得省级及以上赛事奖项65项。(五)强化科研,推进学科建设加速发展推进学科、学位点、科研和社会服务一体化建设,努力提升“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四大方面建设能力。加快推进专业硕士点建设。按照《关于开展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指标要求,制定申硕工作方案及重点建设任务推进工作计划,锚定申报目标,有效整合、组织和调配学科资源,汇聚骨干力量,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化学与材料、艺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着力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创新科研平台管理体制,以高水平科研项目和高质量科研成果为导向,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航运发展与物权数字化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文旅融合产品设计和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引导推动校级科研平台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使校级科研平台成为职业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校企科技合作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和载体。积极开展“有计划科研、有组织科研、有目标科研、有服务科研”。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和特色学科优势,切实推进与高水平大学的科研项目合作,加速立项一批高水平项目实现一批高水平成果,力争2024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的突破。立项省自科、社科基金项目10项以上,省重点研发项目、人才项目2-5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8-10项,立项厅级以上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合计超过70项,实现横向、纵向项目到账经费总额5000万元以上。核心论文、专利、著作以及科研成果奖等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全面提升。(六)三全育人,开展“有温度”学生工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服务工作中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找准学生工作切入点着力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实施学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严抓考风考纪。依据“学生课堂学习基本行为规范”,明确课堂学习要求,落实到课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好优秀班集体、文明宿舍、三好学生等评优表彰工作,树立学习标兵和学风建设典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创新实践模式,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开展学分置换、书证融通,探索课堂育人、实训育人、竞赛育人、证书育人等实践育人体系。建立招生、培养和就业创业的联动机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深入校地、校企合作,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七)产教融合,拓展多方位开放新路径构建融合育人新模式。紧密围绕海南产业链和创新链,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础,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共享,构建高效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积极推进与江东新区地校合作,布局参与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规划建设海南航运、数智财经商贸、创意设计、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等产科教一体化平台,建立和完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实施科教融汇提升工程。积极探索职业大学科教融汇新机制,实现教学资源、产业资源、科研资源相互转化,落实与延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三亚创新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在科研平台建设、项目申报、成果奖项申报及研究生培养等合作领域落地,尽快见效成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挥船员教育培训中心优势特色,构建多领域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现年培训6万人以上,履行服务社会职能。拓展国际化发展新渠道,发挥海南“一带一路”节点作用,面向东南亚、中亚等沿线国家,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模式。落实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古利斯坦国立大学、安吉延州立医学院等合作办学项目。(八)提升效能,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依照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章程是学校改革发展、办学治校的基本依据。我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严格按照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学校章程,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要不断加强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和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安全工作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建设,发挥民办高校决策管理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工作流程。发挥学校教代会作用,加强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推进校务公开,保障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发挥二级学院办学主体作用,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强财务、资产管理,优化采购流程,抓好督查督办审计工作落实,完善学校信访工作体系。(九)以人为本,努力提升师生幸福指数扎实推进文明、和谐、智慧、平安校园建设。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争创省级文明校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校园建设,将数字化技术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图书馆要不断优化布局,改善环境,建设经典阅览区。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建设成为高水平语言文字示范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功能,建立和完善预警、干预、防控体系,加强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持续改善校园及周边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成长、支持教师发展。持续改善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及条件,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各位代表,同志们:唯有实干才能书写精彩,唯有奋斗才能赢得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攻坚克难,为全面开创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2024.04.03